在国足的历史上,曾有一位令人难忘的教练——霍顿。尽管足协早已下达了下课令,但却有十五六个国脚在媒体面前站出来坚决支持他,明确表示“无论如何,他不能走!”就连曾帮助国足打进世界杯的米卢和曾拿下世界杯冠军的里皮,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。这位教练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,能让球员如此力挺?
这位教练,就是霍顿。1997年,国足在世预赛十强赛中失利,痛失晋级机会。这时,霍顿接过了国足的帅印。谁也没想到,这位来自英国的教练上任后不到几个月,就给中国足球带来了一场“惊雷”。1998年,在日本的戴拿斯杯上,国足以2比0战胜了东道主日本队,那一场比赛让所有球迷都激动不已。
进球的瞬间,我至今记得——左路的传中刚起飞,日本的防守球员还没跳起来,我们的前锋已经像弹簧一样跃起,头球一记,直奔死角。当终场哨响时,日本球员一个个坐在地上叹气,看台上的中国球迷已喊得嗓子哑了。若不是最后范志毅的点球打在了门柱上,冠军很可能已经收入囊中。即便如此,日本足球界也都表示“输得心服口服”。当时的国足,真的是腰杆挺得比平时更直。
但竞技体育就是如此,残酷而现实。后来,霍顿带领1997年龄段的国奥队冲击悉尼奥运会,在九强赛中不敌韩国队,未能获得入场资格。足协迅速宣布与霍顿的合作结束。
这话一出来,国脚们立刻爆发了。十七八名球员聚集在一起,找了一家报社召开小型会议,公开表示:“我们不同意!霍顿不能走!” 有位资深国脚更是直言:“这么多年踢球,跟过不少教练,只有和霍顿这几个月,才真正明白足球该怎么踢!”
想当年,哪位球员敢公然和足协对抗?然而,那天,球员们在提到霍顿的教学时,眼里满是光芒。有球员说霍顿画的战术板格外清晰,谁该跑哪条路线,什么时候插空档,甚至连“球传到停球区弧顶时应该踩哪只脚”都讲得一清二楚。还有人说,霍顿的训练注重细节,一个简单的传球角度,就能让全队练上一个下午,虽然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烦,但慢慢地,他们才明白——原来,传球也能精准到像穿针一样。
这在国足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后来,米卢带领国足闯入2002年世界杯,尽管他功成名就,离任时也只是收到球员们的祝福;里皮两度执教,带队拿下亚洲杯亚军,辞职时也没人站出来力保。而霍顿为何能得到球员们如此强烈的支持呢?
有网友曾在论坛上说:“霍顿是真正教给球员东西的教练,米卢善于调动球员情绪,里皮则自带冠军光环,球员跟着他们,未必能清楚自己究竟进步在哪里。”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。霍顿的“英式足球思维”,将复杂的战术细节拆解成一条条清晰的跑动路线和传球时机,就像给球员的脑袋里装上了“导航”,让他们踢起球来也不再慌张。
马德兴曾说:“教练再有名气,如果不能让球员开窍,又有什么用?”如今,选帅时总是偏向于看“有没有世界杯履历”或“带过哪些豪门”,然而球员们在场上依然茫然不知所措。国脚们真正渴望的,是能把“为什么这样踢”讲清楚的教练,像一位优秀的老师,能将复杂的题目一一讲解透彻。
就像我们工作中,遇到的要么是只会喊“加油”的领导,要么是能传授真本事的师傅,哪个更值得依赖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那些年,国脚们力保霍顿,实际上是舍不得那位让他们真正“开窍”的教练。
这些年,国足换过一茬又一茬的教练,成绩起起落落,但球员们在场上的迷茫似乎从未改变。或许我们真的该反思,选帅时不要仅仅看履历,而要听听球员们的心声——毕竟,那个能让球员真正理解“足球该怎么踢”的教练,才是最值得留下的人。
霍顿离开国足多年,但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球员,提起他时,依旧会说:“他是让我开窍的教练。”这份评价,比任何奖杯都更加珍贵。